文/ 張建永 圖/ 張 謹
近幾年,文化與旅游融合已成主要觀念與趨勢。這常給人一種誤解,以為文化和旅游融合是自今日始。從歷史看,但凡“游”之活動,從來伴有文化。
(資料圖)
沅水在沅陵縣太常村與酉水交匯,沿沅陵縣城劃出一個大弧形,向下游流去。
古代君主便熱愛巡游名山大川。舜帝登基第一件大事便是“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曾于二月巡東岳、五月巡南岳、八月巡西岳、十一月巡北岳,真是氣壯山河。后來歷代君王都沿此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漢武帝、康熙、乾隆,越是雄強越喜歡巡游。盡管封建帝王巡游還不是當今意義上的旅游,但是,他們在客觀上帶動了旅游,促進了“游”這種性質的活動。到后來,馬可·波羅(1254-1324)在東方的游歷誕生了一部《馬可·波羅游記》,讓世界知道了東方和中國。徐霞客(1587-1641)從中國東部到中國西部,一路上對名山大川和各地文化進行了詳細考察和描述。以上正是古代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這些“游”,無不裹挾一定的文化、見識和情感,文化元素與基因深深浸入到旅游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從君王巡游,到后來的官吏宦游、文人漫游、志士壯游、 游子眷游、學者研游、俠客浪游、宗教云游、貿易商游、軍旅戰游、科考探游等等,哪一種旅游離得開文化?
花垣縣邊城鎮龍舟比賽,漢子們吶喊揮槳。
“文”,使“游”有了靈魂和根脈;“游”,使“文”拓展了方寸,夯實了知識。古人早就悟到旅游和人才成長之間的重要關系,如此,才有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
由此聯想到湘西人沈從文的一生。撇開他的文學創作成就和文物研究成就不談,就拿他一生的行旅記述來看,就知道“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對沈從文有何其重要的價值。他在十四歲就開始了“軍旅戰游”,從此一發不可收,而后的“文人漫游”“學者研游”“游子眷游”等等行旅生涯,構成了他文學思考的半壁江山。如果極端一點,沈從文簡直可以稱為“文旅作家”。《湘行散記》《湘行書簡》《從文自傳》等數百萬字的作品,構成他“文學人設”的核心影響力。他從軍行伍,行旅整個大湘西和部分西南邊境,這些所見所聞構成了他文學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場景。“湘西”,經他的文學表達,成為典型的地域文化象征。就像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一樣,“湘西”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成為一個輝煌的文化地理符號。正因如此,“湘西”這個概念和幾乎所有省份的“西”都不同,其他省份的“西”,如滇西、黔西、粵西、浙西等,都是地理方位標記,唯獨“湘西”,大家只要一說起,所產生的意象就不僅僅只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地理概念。“湘西”這個詞一出,大眾接受的“意象”懸浮著強烈的文化要素,會瞬間浮現出湘西的人事傳奇。而這些,都是沈從文給的。
鳳凰古城的清晨,霧從沱江上升起,一葉輕舟破霧而來。
鳳凰以及湘西旅游,都應該為沈從文先生燒高香。沒有沈從文數百萬字的文學敘述,就難有鳳凰如火如荼的旅游陣仗。后來的所謂創意和品牌宣傳,全部都是構建在沈從文貢獻之上的。
沈從文說過,他對湘西的敘述就是對沅水上游二十幾個縣份哀樂人事的書寫。數百公里長的沅水和它岸邊二十幾個縣份的人事哀樂,成為“湘西”主要場景。這些“湘西”場景,不僅具有一般歷史韻味,更重要的是充滿傳奇色彩,并且提供了獨特的人性范本、美學基因、社會樣態和風俗孑遺……這些文化最大特點是:獨一無二性、傳奇神秘性、審美差異性和異域新奇感。這些恰恰是旅游心理學所高看的心理驅動力。
瀘溪縣浦市鎮,一年一度的龍舟賽,河堤上擠滿了看熱鬧的老百姓。
常德市桃源縣陬市,迎來送往的汽車輪渡。
我記得三十多年前,我們吉首大學中文系就提出過“沈從文文學之旅”。那時候,國內幾乎沒有依托作家開辟的旅游專門線路。三十年前,我們的理念可能過于超前,條件不成熟,沒有得到實施。而當下,我認為正是時候。“沈從文文學之旅”應該是呼之欲出了。理由如下:
一、以作家名義開辟的旅游線路不是創新,而是成熟的文旅經典
從世界旅游發展史看,根據一個著名作家而形成的旅游線路和景區舉不勝舉。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是世界戲劇史的天花板。數百年后,英國形成了莎士比亞—埃文河畔斯塔拉福特旅游勝地,這處景點現在成了世界各國人們趨之若鶩的地方。湖畔詩人華茲華斯的鴿舍和湖畔,成了大家都想去體驗一下的美景。《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的出生地愛丁堡,也是游客到了蘇格蘭必去的地方。至于勃朗特姐妹的英國約克郡、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誕生地倫敦、《戰爭與和平》作者托爾斯泰生活過的俄羅斯圖拉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都成了游客要去一睹風采的地方。雨果寫的《巴黎圣母院》,是所有到過法國巴黎的人的心儀之地。
這一切說明,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和一個偉大的作家,他們的影響力,早已漫溢出文學范疇,它們直抵人心,那種強大的裹挾力猶如颶風,無可抗拒。
其實,名山大川、宮廷古剎、孤村荒野等,許多之所以能夠成為旅游重鎮,常常因為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加持所致。
但凡有偉大作家和偉大作品加持的地方,總是游客想去的地方。這就是當下語境中所說的“IP”之魅力。
二、人性特征情感投射和歷史附體
作家和作品是一個區域之所以成為旅游重鎮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另一重要原因還在于,文學作品的內容和作家的生平事跡,會激發游客強烈的心理反應。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情感投射說”和“歷史附體說”。這“兩說”反過來成為促使游客對某一地某一線路傾心向往的心理動能。
優秀的文學作品,會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共情。記得我們少時走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到主人翁保爾·柯察金的故事,即被他在嚴酷的環境中成長為英雄的事跡所感染,總是想象什么時候也要到俄羅斯去看看保爾戰斗過的地方。我到英國,為什么一定要到巨石陣去看看?除了探奇之外,更重要的是被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這部小說最后的場景所吸引。當我們讀到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對赤壁的向往便構成了心理驅動力,一有機會便會去拜謁赤壁。
所謂“情感投射說”,指的是主觀感情在一定時刻作用于對象的一種心理活動。比如成語“愛屋及烏”就是情感投射的經典表現。由于對某人某事某物特殊的感情,在主觀上就會處在被放大被增強的效應中。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最好的說明。文學作品一旦被讀者接受,作品中的人物、場景和故事在讀者心中沉淀下來,久而久之就會構成一種特殊的情感效應。這便是促使旅游成行的心理驅動力。
所謂“歷史附體”,指的是通過文學作品深度閱讀,作品中的人、故事、場景以及物象,就會被深深刻印在讀者腦海里,一旦在現實場景中(旅游中)見到作品中的某些元素,便產生一定感受,就會像巫術所呈現的那樣,形成“歷史附體”之感。所謂“睹物思人”就是這個意思。例如,讀過沈從文《邊城》的和沒讀過《邊城》的,在茶峒的感受絕對不一樣。一個可能流連忘返,一個可能無動于衷。前者,已達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歷史附體”形成的感動中;后者則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哪里江水都差不多的漠然之中。
“情感投射說”和“歷史附體說”都是文學IP所促成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屬于精神情感范疇,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儲藏著巨大的可以裂變的心理動能。如何有效地運用這種具有裂變效應的心理能量,把這種核心資源和競爭力發揮到極致,是旅游創意必須強烈關注的地方。
三、沈從文湘西文學線路之魅力
湘西的文化資源豐厚如山,但是,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能夠轉化成旅游核心競爭力,然而可以肯定地說,沈從文和他的湘西系列作品,絕對是我們湘西文旅壓箱底的寶藏。
鳳凰旅游規模化發展,是多種力量合力而成。但是,能夠保持當下持續穩定增長和未來形成國際性影響力的,絕對是沈從文的湘西文學系列。這是毋庸置疑的。
從目前來看,鳳凰的沈從文文學旅游只是輔助性產品。整個湘西的沈從文文學之旅尚處在低端徘徊階段。這確實令人遺憾!在中國,能夠擁有如此豐厚的世界性文學遺產的地方鳳毛麟角,我們不僅輕慢了沈從文先生,還輕慢了滋養沈從文這位世界級文學大家的偉大土地。同時,還浪費了我們最大的文旅IP。
如何盤活這個輝煌的世界級文學遺產,向世人傳播我們這位偉大鄉賢的偉大思想,現提供幾條路徑:
(一)組織州級平臺的沈從文文學之旅研究專班,確立重大攻關課題。課題組成員可由州級領導掛帥,組合湘西州本土沈從文研究者、吉首大學沈從文研究所教授、州文旅專家,群策群力,把沈從文文學之旅做成湖南乃至全國的文學之旅樣板。
(二)創意策劃并完成規劃,打造幾條沈從文文學之旅精品線路。
1、沈從文《湘行書簡》文學之旅
這條線路可聯手沅陵甚至桃源,設置柳林汊—五強溪—清浪灘—河漲洲—武溪鎮—箱子巖—浦市的線路。沿途風光極其秀美之外,更有沈從文世界名篇為文化底色。進入湘西之后有巫儺文化展演、辰河高腔、踏虎鑿花等民俗表演,以及下灣高廟文化和沿途古鎮古村游歷。結合沈從文作品和獨一無二的水上文化,打造最具湘西魅力、最能闡釋沈從文與張兆和愛情的文學之旅線路。
2、沈從文《從文自傳》文學之旅
這條線路可根據沈從文文學自傳中說到的地方,串聯成“軍旅戰游”線路。這條線路充滿了傳奇色彩,可了解民國時代湘西的歷史狀況和人物風情,可以看到一個作家成長的艱難歷程。
3、沈從文文學之旅一定要忠實于作品,要摒棄導游那些為博眼球夸張失實的說法。同時,要精心打造每個點每條線上的亮點和爆款,要創意出把作品和現實場景結合起來的活動。比如沈從文文學作品優美段落的朗誦,沈從文文學趣事的搶答題設計,沈從文某篇作品場景再現,沈從文文學作品金句比賽,沈從文文學作品主要人物性格分析等等,讓這種文學之旅成為暢心之旅、情趣之旅、風物之旅、研學之旅。
(作者系吉首大學文學院教授、吉首大學原正校級督導)
紀念沈從文120周年誕辰專題報道
總策劃:田應明
策 劃:周勝軍 石 健
執行策劃:彭 寧 歐陽仕君 張 謹 吳 剛 向培東
田 華 吳正凱 田 浩 施雨潤苗 龍俊玉
學術顧問:田茂軍 李端生 何小平 彭繼媛
Copyright @ 2015-2022 農產品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1 聯系郵箱:8971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