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問題越來越引發公眾關注,消費端的碳減排已成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領域。隨著低碳理念的不斷推廣,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部分區域政府等都在積極探索個人碳賬戶建設,合力推動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參與碳減排。
碳賬戶是包含碳排放數據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級評價和場景應用等功能在內的碳減排支持體系,能夠幫助企業和居民算清“碳賬”,提高減排效率和意識。
(資料圖片)
中信、浦發、平安等多家銀行率先探索個人碳賬戶。如建設銀行在江蘇和重慶地區試水,參與者可以通過低碳軌跡或碳積分獎勵獲得碳積分;中信銀行可對開通無介質借記卡、線上轉賬、電子賬單、線上繳費行為進行碳減排量核算,從而兌換一定的權益。
中信銀行客服人員表示,通過綠色消費、環保知識問答,還有一些環保趣味游戲,可以獲得綠色低碳能量,這個能量可以兌換相應的權益。比如250點能量可以兌換一個獎品,500點能量可以兌換十元的云閃付消費券一張等。
以電商平臺為主的企業主導的“個人碳賬戶”也是當下主要一個大類。如阿里巴巴推出的“88碳賬戶”,用戶在淘寶天貓、閑魚、餓了么、菜鳥等平臺上的低碳行為,皆可轉化為積分計入88碳賬戶,且運行一年多來,至今各種鼓勵減碳活動層出不窮。美團、滴滴等在公共交通領域,依托其龐大的客戶數量積極投入碳賬戶、碳積分體系的建設。
用戶趙女士說:“現在很多電商平臺都會推出這種節能減排的活動。我覺得這種活動還是很有意義的。在參與舊物再造的活動中,我也帶著我家里的小朋友一起用喝過的飲料瓶做成筆筒和牙刷桶,讓他知道有的時候一些不起眼的垃圾也可以二次利用,然后發揮余熱。”
數字貨運平臺滿幫集團今年也聯合南京郵電大學上線了貨運行業司機碳賬戶體系,首批“碳賬戶”率先向全國3000名貨車司機開放。據測算,這三千名司機一個月可累計減碳約400噸,相當于節省柴油約15萬升。
司機陳國慶說:“最直接的就是我滿足了平臺交給我的任務,平臺能給我一些獎勵,同時促使我在跑車的過程當中,更加注意怎么去降排放。”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任豪祥認為,這將為公路貨運低碳發展提供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和技術路徑。他表示,公路貨運碳排放占我國交通運輸碳排放60%以上,借著各類前沿先進技術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公路貨運行業的組織水平,運輸效率,助力行業的綠色高質量轉型。
去年10月,江蘇省政府印發了《江蘇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包括深入開展低碳社會全民創建行動在內的“碳達峰八大專項行動”。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地也紛紛推出當地的“個人碳賬戶”平臺。如“我的南京”APP,用戶只需綁定公交卡,便能根據步行、騎自行車、乘公交車和地鐵等綠色出行領取相應積分;無錫的“碳時尚”APP,把充電樁使用情況也納入碳積分統計等。
不過,目前碳減排行為如何計量并轉換為碳賬戶積分,還缺乏具體統一的標準,不同平臺的減排場景范圍又相互區隔,業內認為,還需要打通各地碳賬戶和各類平臺的碳積分,形成數據互通的全國性“個人碳賬戶”。同時,需要明確碳數據收集和隱私保護的基本要求,統一個人碳排放統計核算標準等。
(江蘇新聞廣播/丁鳳云 王雨竹 編輯/國正)
Copyright @ 2015-2022 農產品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1 聯系郵箱:8971809@qq.com